發布日期:2022-02-24 來源:西安市科學技術局
編者按: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變量,科技創新正在進入大科學時代,從中央到地方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新發展時期,西安作為創新型城市,必須自覺肩負起時代責任,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體現“西安擔當”,進一步強化創新策源地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整體水平。為推動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目標實現,特策劃推出“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系列解讀報道。
面對“十四五”開局,西安該從何處入手盤活資源、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打破“短板”限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去年3月陜西省提出聚全省之力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便是西安把握這一黃金發展機遇的重要抓手?!段靼彩小笆奈濉笨萍紕撔掳l展規劃》更是為西安全力參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專設章節,足見西安在未來五年爭做秦創原建設的“排頭兵、樣板區和動力源”的勁頭與決心。
近日,《西安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印發,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牽引,以構筑“一總兩帶”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總格局為基石,邁向高質量創新發展新時代。
《規劃》正文部分提及“秦創原”31次,并以一整章的篇幅,強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在全市“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地位,詳細闡述了推進平臺建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舉措。
在“十四五”開局的2021年,“秦創原”在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開幕式上精彩亮相,作為打開陜西未來的“密鑰”正式進入大眾視野。而對于西安來說,“秦創原”的建設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陜西省委、省政府《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發揮科教資源優勢、釋放創新潛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同聯動發展,當好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的有效路徑。
政策先行,落實政府服務 夯實引導責任。
2021年9月26日,《西安市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3年)》正式印發實施,標志著西安市“秦創原”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實施方案印發后一個月內,全市共開展12場產學研協作和項目路演活動,促進21項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萍夹椭行∑髽I涉及無形資產質押貸款3億元,貸款企業64家次。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一系列更加細致具體的管理辦法、申報指南、專項政策陸續印發,相關工作接連啟動。
11月18日、19日,《西安市“揭榜掛帥”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和管理辦法(試行)》《創新聯合體組建及管理辦法(試行)》相繼印發,“秦創原”項目征集建設等工作啟動。
11月25日,2021年度西安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專項項目申報指南發布,四大類項目(秦創原區域示范工程、秦創原創新平臺建設工程、轉化孵化能力提升工程、產業鏈強鏈補鏈工程)申報工作啟動。
12月21日,《西安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專項政策(總窗口)》正式印發,并率先面向總窗口啟動“秦創原”建設重大示范平臺(項目)征集工作,同步推進總窗口創新環境和能力建設。
隨著《規劃》的印發實施,在新一年征途開局,西安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又將迎來嶄新的機遇。
全局謀劃,加碼長板優勢 推進兩鏈融合。
《規劃》中提到,要以加速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為主線,構建“一總兩帶”建設總格局?!耙豢們蓭А奔赐苿游飨绦聟^秦創原“總窗口”建設,突出秦創原科技創新示范帶輻射作用,發揮秦創原先進制造業示范帶集聚效應。
其中,“秦創原科技創新示范帶”將重點支持高新區、長安大學城、航天基地,力促校企聯合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產業化平臺體系,圍繞推進雙鏈融合發展,切實解決產業鏈“痛點”、打通創新鏈“堵點”,實現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高效對接、創新產品與市場需求聯動互動。
“秦創原先進制造業示范帶”將面向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強技術供給,重點支持經開區、閻良區、渭北新城發揮在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方面的優勢,圍繞“數字化”勾描布局,助力西安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
科學合理布局科技創新,離不開對自身優勢清晰的理解,以及對產業發展需求明確的認知。西安擁有優厚的科教資源,7所高校的13種學科躋身全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同時,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為主、行業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在新能源汽車、增材制造等領域位居國內前列。
西安市“十四五”期間關于“秦創原”建設總體布局,正是基于本地較為雄厚的科教資源,發揮高?!爸卮罂萍纪黄频牟咴吹亍睗摿?,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深化兩鏈融合,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定向發力,解決堵點痛點 激活發展動能。
《規劃》還明確“十四五”發展目標: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功能建設實現躍升,基于市場機制的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首先,要基于研發成果完善孵化鏈條。保障優勢項目轉化渠道通暢、所需各類配套服務齊備,全方位構建科技、產業、金融有序交流平臺。在建好立體聯動“孵化器”層面,建設全鏈條孵化載體、提升專業孵化服務水平、支持打造技術經理人(科技經紀人)、“科學家+工程師”、“新雙創”三支隊伍。
據了解,此前西安市以西安科技大市場為載體建立起“技術交易市場+技術經理人協會、技術經理人公司、技術經理人”的“1+3”服務模式,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笆奈濉逼陂g,這一服務模式將依托“秦創原”進行廣泛推廣,并結合“三支隊伍”的建設不斷優化,同步拓展創業孵化載體科技金融投資服務功能,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端發揮更大推動效力。
其次,要基于產業需求提升轉化價值。根據產業端需求靶向篩選資源、收集研發端成果精準對接合作,降低聯絡成本,促進取得實效。在建好成果轉化“加速器”層面,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集群,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
面向高校院所,鼓勵建設技術轉移辦公室,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面向企業端,滾動編制需求、資源和項目“三張清單”,向駐市高校院所開展靶向篩選;面向產業端,建立以產業行業分類的科技成果庫,精準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推進技術供需雙方在技術研發早期相互協作,形成符合產業需求、更具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
最后,要基于兩鏈融合加強創新驅動。聚焦重點產業鏈薄弱環節、技術瓶頸和發展需求,補齊創新鏈關鍵短板,構建產業技術供給體系。在建好兩鏈融合“促進器”層面,推進產業技術創新重點專項,優化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布局,布局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注重應用場景開放供給。
“集中力量辦大事”,組織開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大產品開發、重大工程建設,建成國家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光電子集成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重點產業領域重大技術需求推進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聚焦數字科技應用,加強場景挖掘、需求對接和開放試點,打造一批涉及商業、旅游、交通、醫療、教育、政務、文娛等多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項目。
“到2025年,建成國家備案眾創空間9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0家;建設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100家;每年組織不少于100場科技創新成果對接活動;爭創領域類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引進培育市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50家;打造一批場景應用示范項目?!边@是《規劃》緊貼務實基準,根據西安市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重點任務列出的具體目標清單。
致廣大而盡精微。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著眼長遠、厘清思路、明確職責,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當前和未來的關系,對標路線圖一項一項抓落實,一點一滴見成效。在戰略上“致廣大”,在戰術上“盡精微”。緊緊把握省市共建“秦創原”戰略機遇,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使科技創新成為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十四五”的號角已經吹響,新的偉大征程已經在路上,作為陜西科教資源高地、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西安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當好“秦創原”建設的排頭兵、樣板區和動力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西安力量。